陈金山老师作品喜获“海内外散文大赛”二等奖

作者:   点击:3930  

 

陈金山老师作品喜获“海内外散文大赛”二等奖

 

日前,逢时杯第五届海内外散文大赛结果在泉州揭晓,颁奖晚会同时在文庙举行,我校陈金山老师与其旧友苏效明合作的文学散文《寻根衍香楼》获二等奖。

海内外散文大赛由福建省作家协会、《福建文学》、《福建日报》等单位联合举办。此届大赛共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四名。陈金山老师是厦门市知名作家,《寻根衍香楼》能从征得数千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实属不易,能进入参赛作品前三名,也与作者在文坛上用笔墨勤耕不辍分不开的,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写作功力。

20087月,闽西南土楼被联合国正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永定的衍香楼是闽西南土楼的代表作品。《寻根衍香楼》从游子探衍香楼,寻历史之根的角度切入,写“我”与衍香楼短暂的零距离厮守,追溯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土楼文化,展现出客家人昂扬进取、奋发开拓的人格力量,讴歌了中华民族崇尚教化、诗书传家的精神风貌。

 

寻根衍香楼

陈金山  苏效明

  200876日闽西南土楼被联合国正式列入世界遗传名录,在其经典代表六群四楼,衍香楼是我的祖居,我为自己是衍香楼第五代子孙而自豪。

  老祖母头顶世界级的光环,一无所成的我倒真的不好意思去认亲”,想到87岁的父亲要人陪着,也就拖泥带水地一路同行。

  正是大年初四,各地慕名而来的人如过江之鲫。早上十点从厦门出发,进南靖就开始堵车,走走停停,到永定湖坑已是日暮。

  这几乎被现代文明遗落的所在,神秘、荒凉、素朴,锋利的车灯掀不开她厚重的盖头。大约十年前第一次省亲回程,大鼻子、单眼皮的族亲们像禾捆一样,把父亲、大姐和我生生地塞进小巴车窗里,在叽叽歪歪的土路上跳上跳下,就是这种感觉。后来就听说叔叔带着堂弟在百年楼庆之前苦熬33 夜布置展览,而粗枝大叶的族人把我奉上的刚出版的两本散文集用棺材钉一股脑地夯在土墙上。天!我能理解这最朴实的情感表述。

   再后来,听说郑小瑛指挥的《土楼回响曲》不少灵感便来自与衍香楼的相知、相交,旷古与神秘中遥伸而出的出墙红杏,带着红土的浑厚、南溪的灵性,永定客家人昂扬进取的人格力量,感动了维也纳。

   思绪戛然而止,月色下的衍香楼像护雏的老母鸡,咯咯地张开了翅膀。

   一灯如豆,忙上忙下排碗筷的是妇人家,递水递烟的是退休留守的空巢长字辈,一个单眼皮,大鼻子的教书先生,说话慢条斯理,话题呈跳跃状。

   半床蛙鼓半床月,空气中浸润着柿子花苦涩的香,4,一个小小的单间,子宫一样羊水充盈而温馨,我的父亲,父亲的父亲,都在这里孕育长大。透过枪眼状的小窗,可以仰视苍穹,俯瞰大地,聆听历史的呼吸。仿佛一夜之间,高高低低的红土地,一下子长出了无数的土楼群,圆的,方的,椭圆的,如船,如堡,如灵芝。——每逢中原动荡,刀兵交接,舔血之后,就会在人类难以生存的边缘地带重新聚集整合起中原文明薪火,一个个字缀满长夜,但肯定不是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书生意气。五胡乱中华之晋末,河南陈、苏、吕、吴、蔡、颜六大姓一路鸟兽奔逃,入闽南,再辗转入闽西,终于山穷水尽。

   没有路,没有人烟,野草海啸一样淹没行装。或许那时,一株或几株野柿正在开花,细碎的白花形如家乡的腊梅,憋足了底气与料峭春寒一较高低,苦寒的天色,反衬出它的倔傲。于是,老祖母内心一个激灵,三拨两拨,就地画了一个圈。

  这就是后来的湖坑镇新南村。

  先进的中原农耕技术使得这些落魄而来的弱势群体迅速融进了本土文化生态圈里,知书达理、断文识字的力量更使得他们于客居篱下的尴尬中重拾做人的尊严。到了苏谷香于19世纪末从上海经营烟草生意归来,已是第20代。

   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之间巨大的反差,使之根本不存在平等对话的可能。地处偏隅的土楼是留不住人的,一拨一拨青壮年像出征的航船,消融在城市欲望的海洋。但,也正是这种偏隅与遗落,歪打正着地构成土楼文化完整保留的渊薮。

   游子没有根,蓝海洋注定要落潮,逗留了一夜,祭完先祖,堂兄弟妹们呼啸一声,驾车匆匆离去,我次日也要走的,为了稻粱谋。这也许是现在的诗愈来愈让人难以读懂的原因。

   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有根,衍香楼大智无语,一直站到地老天荒。

   荒天野径,步步作揖步步高,星星点点的柿子花牵引我回到精神的家园了。

   我在黑夜圈起的古堡里,把栏杆拍遍。

   衍香楼是母爱的。红土的物理属性决定了她的粘聚与稳固,再拌以红糖、蛋清、糯米浆,以上古中原版筑之法杵之捣之,逐渐地长高、血肉丰满、根脉强大,匀匀的地气汩汩不息地把亲和力渗透到每一处肌理,就有了冬暖夏凉的四季呵护。除了泥土,就是木构,廊道与门窗,生命年轮中携带着大自然的天然体温与阳光德泽,在土楼的怀抱里,苍茫之中,我也是一堵墙,一棵树了——红土地的沉静永恒,万木林的广博至远,滋养出客家人特有的宽厚仁爱的秉性,所以,面对王旗变换、族群纠结,总能化纷繁复杂为简单明了,化干戈嗔怨为真情玉帛。

  衍香楼是诗兴的。它依山傍水而建,明明是造山运动之后几个小小的余喘,两注窄窄的小溪,也派生出左有文星独秀马鞍相随”,右有鹦哥呈祥架上金盆”,前有笔架玉案、后有凤凰展翅的风生水起。劳作过后,以茶当酒,教书先生凌厉的想象力不依不饶,继续开掘神秘的图腾:护院围墙依溪势逶迤而行,犹如龙脊,龙头就是院门,又名逆水门”,含逆水而上,不进则退的意思。门顶上书大夫第”,说的是楼主谷香公父子晚清诰封奉政大夫和奉直大夫,子嗣中举人、秀才辈出,遂得此名。走近大楼,楹联对子比比皆是,正门两旁云仍递衍,翰墨留香”,巧妙地把衍香楼镶嵌在对联里。崇尚教化、书香门第、金榜题名,也正是土楼人家的自豪与荣耀,所以,锦心绣口之中,寄托着价值取向与终极关怀,营造出一种逼人身心的文化重压。

  中堂画像里,谷香公正襟危坐,不怒而威。我恍然长叹:百年前编排的一整套安身立命的生存密码,已然开启,若隐若现规矩着客家子弟的生命盈缩。而那许多屏风花鸟、木雕石刻,刻画来自大地的图案、民间烟火,其线条简洁,大雅若拙,画中有诗,贴近于《诗三百》里的古风了。

  衍香楼是思想的,亦儒亦道,天人合一,这也是永定人文不二的标志。1880年奠基的衍香楼外圆内方,制成圆形,既是因地制宜,又能化解窠风;楼的内部呈八卦分金构造,以圆心为核心,呈现出一种向心力,这个支点就是”,它是凝聚力的灵魂。楼高、墙厚,铜皮护门,御敌于咫尺之外而刀火不入。内部3个环廊通达而轮回,四架木梯贯通上下,自然氤氲出一种亲和力,使宗族能和睦相处,荣辱与共,一致对外。楼内又设方形厅堂,仿官府模式建有前堂、中堂、后堂,以议事及教育之用。从隐喻上说,,象征亲和圆满,避凶趋吉;,规行矩步,方正端庄。圆中有方,亦圆亦方,恪守古老的秩序,不死的古道热肠,这就是和谐。它是智慧,是力量,使人内聚,又催人进取。多年来,衍香楼一脉,或求学求知,桃李飘香,或追随革命,慨以当慷,1930,与曾牧村共建湖坑片第一个共产党支部的苏海材、苏通材、苏练辉等均在闹红中血沃红土地,被追认为烈士”,而由此受牵连的同根同脉的立本楼也被国民党付之一炬,如今,只剩几堵残垣,默默守望着流云轻抹,蜂蝶翩跹。

  月肥了,月瘦了,林海千年不易的韵脚,轻唱古老的客家民谣。衍香楼是一条船,与振福楼、怀远楼、和贵楼……一起,行进在浩浩荡荡的客家文化的长河中,有人说,这是一条冒险、开拓、进取、拼搏的河,有人说,这是一条创业、勤奋、吃苦乃至奉献和牺牲的河。我想,白鹭女神是爱与美的化身,拓荒牛是深圳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写照,那么,最能体现这种处于不断迁徙而有所作为的客家精神的雕塑,应该是一条船,从黄河流域击浆而来,《土楼回想曲》中那一段客家歌王清唱的曲谱铺垫出波澜与旋流,地平线若隐若现,灿若星辰的柿子花斑斓了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