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部教师学习材料 (8)
作者: 点击:4312
〖编者按〗有模式的课不一定就是成功的课堂,但没有模式的课绝对不是成功的课堂,有模式而不惟模式,才是课堂的最高境界。在“尊重的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我部以“打造基础课堂的职教模式”为视角,结合即将开展的“学案的编制”工作,介绍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希望大家在得到启发的同时,精心打磨基础课堂,促进转模工程顺利进行。
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
“271”模式,脱胎于经济学上的二八法则,即巴莱多定律。巴莱多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明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以此来类推:比如80%的时间获得了20%的知识,或者说20%的时间里学到了80%的知识,一个学校80%的美誉度是由20%的家长直接创造的。
“271”模式的核心:课堂教学。“271”模式的三大模块:预习、互动、测评。“271法规”的最大特点:“目标性”、“针对性”、“高性能”。“271”模式的价值趋向: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体现“我的课堂我作主”的理念。
“271”模式,体现在课堂45分钟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271”也体现在学生的组成划分上:即20%是优秀生,70%是中等生,10%是后进生。“271”还体现在学习内容上:即2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通过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加上老师的强调、点拨,并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会的。
此模式强调“两案并举”,两案即导学案和训练案。导学案实施“分层要求”——分层学习、分层目标、分层达标、分层训练。
启示:山东昌乐二中在深入理解“二八定律”的基础上,多方位实践“271”分层,赢得了高效课堂、高效教学。
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
山东兖州一中走“行为—习惯—性格—命运”的育人路线,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深化“三步六段”教学法;聚焦课堂,达标课堂,构建“35+10”课堂循环教学模式,形成特色课堂,建设高效课堂。
“循环大课堂”,注重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号进课堂,通过独学(自学)、对学(对子间的合作)、群学(小组间合作探究),形成“!”号,然后再通过展示交流把新生成的“?”号最终变成“。”号。兖州一中的突出亮点是围绕着课堂改革构建“课改文化”,尤其是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和“主体”作用,不仅把学习权交给学生,甚至连学校的部分管理权也交给了学生。
“循环大课堂”操作模式,就是把课分为两截,“35+10”,即“展示+预习”,前35分钟的课堂展示内容是上节课的后10分钟加课下自主预习的成果,而预习的内容正是下节课将要展示的内容。其中的“三步六段”是课堂的组织形式,三步:课前、课中、课后,六段:指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汇总、精讲点拨、当堂检测、小结作业。
导学案是“循环大课堂”的核心要素,一般要具有以下要素:学习目标、学习任务、重点难点、学法指导。导学案要体现“四化”: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导学案在难度、内容和形式上设计分为ABCD四个级别:A级为“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必须解决;B级为“理解级”,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C级为“应用类”,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D级为“拓展级”,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
启示:从改变学生学习状态入手,走出了一条光明的通途。伴随课改生成的“学生自治”管理文化,重新解读了教育的目标是“使人成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