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作者: 点击:10489
中等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对2000年颁行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以下简称《2000年大纲》)的修订工作,自2008年5月北京会议后启动,历时三个月,数易其稿,已按要求完成讨论稿。现将修订的有关工作及修订后呈现的主要特点说明如下:
一、对《2000年大纲》的分析
1.《2000年大纲》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及课程目标的确定基本正确
《2000年大纲》在制定过程中,由于准确把握了语文教育改革的理念及趋势,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性质做出了新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这一阐述,肯定了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0年大纲》,贯彻了“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将“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并提出“(使学生)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这一课程目标不仅体现了语文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而且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如何发挥功能明确了方向。
2.《2000年大纲》设计的模块式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体现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特点
《2000年大纲》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作了突破性的改革,首次将其划分为必学内容、必选内容和自选内容3个部分,并按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设计为模块式结构。这种呈现方式,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也适应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门类繁多,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并直接导引了教材改革。
3.《2000年大纲》存在学科特征较明显的问题
《2000年大纲》按现代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文学作品欣赏、文言文阅读5个板块明确教学内容,提出教学要求。每个板块是一个纵向结构,5个板块又构成了横向结构,其中,对语文基础知识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培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学科特征较为明显。比较之下,体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内容显得不够充分。如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以及语文实践活动,均未作为重点内容明确,致使《2000年大纲》的职业教育的特色不够鲜明。
如上所述,《2000年大纲》对规范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教学,推进课堂教学与教材改革,发挥了相当的作用。尤其是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明确提出之后,部分地区由于对这一办学方针的理解过于偏狭,陷入了忽视质量、盲目削减文化基础课程的误区。但大部分地区因为坚守《2000年大纲》中的关键内容和基本要求,语文课程得以保存独立的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2000年大纲》发挥了应有的功能。
不可否认,《2000年大纲》框架结构不尽理想,缺乏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在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发展,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已不能完全适应新要求,发挥其应具备的功能,亟待进行完善性修订。
二、修订后大纲的主要特点
1.职业教育特色鲜明
大纲修订工作将合理淡化学科课程特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作为主要目标,并通过以下重点部分加以体现。
(1)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于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
① 丰富了“语文应用能力”的内涵
修订后的大纲对《2000年大纲》中课程教学目标的表述做了关键性的修改,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就业和创业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一提法,使一般意义上的语文应用能力有了新的内涵,具有了职业教育特色。
② 明确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向
修订后的大纲对课程教学目标中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从价值取向的角度进行了明确,强调不仅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还应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修订后的大纲把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从业后必须具备的语文应用能力,以及为提升职业素养奠定基础,突出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服务功能。
(2)教学内容结构按照模块形式设计
① 模块方式适应了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
修订后的大纲按照模块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安排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基础模块为必修内容,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拓展模块为任意选修内容。3个模块所形成的结构体现了规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较好地适应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变革提出的要求。
② 模块方式凸显了课程的选择性
模块化的结构,使学校及学生根据专业及实际需要选择教学(学习)内容成为可能,解决了以往课程限定性强,灵活性和选择性弱的问题。其中,职业模块的设置,为体现语文课程教学如何体现职业情境,如何相机培养职业素养,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教学内容以模块化的形式呈现,使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在课程结构上体现新的特点,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
(3) 课程内容体现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① 在“阅读”与“表达”部分强化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应用性内容
修订后的大纲,十分重视职业岗位对语文课程教学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与要求”中,通过明确内容,提出要求的方式进行落实。如基础模块中的“阅读与欣赏”部分,明确提出了学生应该在“通过阅读提高搜集相关职业信息的能力,从阅读中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培养职业意识”;又如,在职业模块的“表达与交流”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接待、洽谈、答询、协商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做到……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
如上所述,修订后的大纲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未来的职业工作,更具实用性。
② 设置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教学中创设职业情境提供了条件
在情境中培养语文基本能力,是语文教学的规律;在职业情境中培养职业岗位应该具备的语文应用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修订后的大纲,在“教学内容与要求”部分,设置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并列,并将其目标明确为:通过情境中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方法的能力。其中的“情境”是指学生学习生活、社会生活、职业工作环境。如职业模块中,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作了以下明确:“从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取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模拟职业情境,组织实践活动”,并提出 “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升职业素养”的要求。这样,语文实践活动可在职业情境中展开,为学生形成未来工作应具备的语文能力提供了实践的平台。
综上所述,修订后的大纲,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结构、教学内容与要求等方面,体现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对语文课程的要求,且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
2.课程教学目标务实
对课程目标再明确,是大纲修订的重点和难点。本次大纲修订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使修订后的课程教学目标适应了教学要求。
(1)从根本上调整课程教学目标
修订后的大纲,在课程任务、课程教学目标两个关键部位对教学目标进行了调整。在课程任务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职业工作和适应职业变化所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又进一步明确:“(使学生)具备适应就业和创业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以上的明确,一方面强调了语文应用能力的实用性,另一方面使语文应用能力具有职业教育特色。更重要的是,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目标从学科体系中调整到以应用为主要特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
(2) 在具体部位调减课程教学内容
修订后的大纲通过降低要求、删节内容等方式对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进行调减。
① 降低文言文教学要求
修订后的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内容做了大幅调减。如基础模块将教学要求确定为诵读及增加积累。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及文言句式等,未作数量和程度要求。
② 降低写作教学要求
修订后的大纲,对学生写作,从形式、次数及文字量等方面进行调减。如写作次数从累计不少于45次,文字总量不少于4.5万字,调减为写作活动不少于19次,文字总量未作限定。
(3)强化交流与表达教学要求
修订后的大纲根据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对部分交流与表达的教学要求进行了强化。
① 强化专业性应用文教学要求
《2000年大纲》对应用文教学,仅提出要学生“学会写作常用和与专业有关的应用文”的要求,修订后的大纲则从明确应用文种和写作要求两方面进行了强化。3个模块中共提出了17项应用文种,其中,与职业工作有关的专业应用文有11项,并有较为具体的教学要求。
② 强化实用口语交际教学要求
《2000年大纲》对口语交际教学的项目未作具体明确,是通过提供口语交际中共性的方法和技巧落实要求。修订后的大纲提出了14个训练项目,其中,有6项在职业工作中使用频率较高。
对课程教学目标及其内容的调整,不仅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和语文课程教学现状,而且体现了大纲修订的取向,推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更趋务实,更具功能。
三、《2000年大纲》与修订后大纲的比较
1.体例结构比较
修订后的大纲对体例结构做了完善,科学的结构保证了内容的完备与有效。具体见下表。
表1 体例结构比较
结 构 | 修订前后比较 | |
《2000年大纲》 | 修订后大纲 | |
课程性质和任务 | 有 | 保留 |
课程教学目标 | 有 | 保留 |
教学内容结构 | 无 | 增设 |
教学内容与要求 | 有 | 保留 |
教学实施建议 | 只设置“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 从“教学建议”、“教材编写建议”、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建议”三方面完善 |
考核和评价建议 | 未单列,置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 | 从评价目的和功能、原则、方法建议三方面完善 |
经完善的大纲体例,先对课程定性,再定位。在定位中突出“为什么教”(即“课程任务”),再明确“教学什么”(即“课程教学目标”及其“教学内容与要求”),最后,提出“怎么教”(即“教学实施建议”)、“怎么评价”(即“考核和评价建议”),以清晰的逻辑层次对教学与改革进行了规范。
2.课程教学目标比较
修订后的大纲对课程教学目标作了调整,力使教学目标能适应培养目标,能服务于学生全面素质提高、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并能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具体见下表。
表2 课程教学目标比较
“课程教学目标 ”要点 | 说明 | |
《2000年大纲》 | 修订后的大纲 | |
①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 ②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 | ①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②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具备适应就业和创业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 ③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为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以及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 ①不强调初中语文基础,只提出“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基础,使课程教学目标从整体上呈调减状 ②确立“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文能力”这个根本目标;用 “适应就业和创业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表述,强调了能力的应用性 ③从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性质明确目标,具有鲜明的职教特色 |
修订后的课程教学目标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对语文课程教学的要求出发,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其中,贯穿了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这一明确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
3.教学内容与要求的比较
修订后的大纲对教学内容与要求,通过删节、调减与强化等手段进行了调整,对课程任务和课程教学目标进行细化与具体化。具体见下表。
表3 学时比较和部分教学内容变化表
| 《2000年大纲》 | 修订后大纲 | 说明 |
学时 比较 | 必学内容 224学时 | 基础模块 160~180学时 | 减少44~64学时 |
选学内容 48学时 | 职业模块 32~36学时 | 减少12~16学时 | |
自选内容 未规定学时 | 拓展模块不作统一规定 | | |
基础 模块 部分 内容 | 熟练认读3500常用字 | 正确认读3500常用字 | 适当降低要求 |
初步掌握精读、泛读阅读方法 培养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和记诵名句、名篇的习惯 | 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式 通过阅读提高搜集相关职业信息的能力,从阅读中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培养职业意识 | 重视阅读方式的训练 体现阅读教学的职业教育特色 | |
了解主要文言文句式,初步掌握110个常用文言实词和12个文言虚词 | 诵读古代诗文,背诵或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 大幅降低了文言文知识要求,提高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 |
作文练习不少于20次 | 每学期写作活动不少于5次 | 拓宽了写作范围,体现了写作改革要求;降低了量的要求 | |
学分 管理 | 无 | 基础模块按16或18学时折合1学分。基础模块的10学分必须完成,不可替代 | 符合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 |
修订后的大纲,“相当于普通高中”的课程教学目标及其教学内容和要求已不复存在,高素质劳动者应具备的语文应用能力得到加强。
4.课程改革取向的比较
修订后的教学大纲,十分强调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能力提高为本位。除在课程实施建议、评价建议中体现之外,在大纲的其他部分也渗透课程改革的取向。具体见表4。
表4 改革取向表述的比较
部分 | 改革取向的表述(要点) | 说明 | |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2000年大纲》) | 1.教学必须贯彻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原则 2.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教学要联系社会生活,充分利用各种语文教学资源 4.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5.要改革命题形式和考试方法 | 1.从教学角度谈问题,缺乏一定的理性思考 2.提出了若干改进教学的关键问题,但缺乏一定力度 | |
教学实施建议(修订后的大纲) | 教学建议 | 1.教师要加强研究,努力促进专业发展 2.突出语文课程的文化功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掌握中职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增强语文实践 5.加强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 | 1.从教育理念层面,按课程性质、课程功能及职教特色提出改革要求,取向正确 2.要求明确,导向性强 |
评价建议 | 1.正确认识评价的目的与功能 2.掌握评价的原则 3.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
综上所述,修订后的教学大纲(讨论稿)贯彻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体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适应了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应能很好地指导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