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卢天寿、林守德老师荣获“终身教育奖”
作者: 点击:3324
我校卢天寿、林守德老师荣获“终身教育奖”
昨日,厦门市教育基金会召开“终身教育奖”颁奖大会,我校卢天寿、林守德老师获此殊荣。今年设立“终身教育奖”是市教育基金会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一项活动,要求申报人具备一定的条件。我校在职教师卢天寿、退休教师林守德因系教师世家,一家三代从事教育工作,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而荣获此次“终身教育奖”表彰。
【新闻链接】
留种园世代浇灌园丁梦
厦门网 www.xmnn.cn 日期:
“父亲经常教导我们要实实在在,认真严谨地做事、做人。”说起父亲乃至几代先人留下的祖训,卢天寿的眼里充满了希冀。他是科学家、教育家卢嘉锡教授的亲侄儿。为人低调的卢天寿因自己的家族和胞叔而自豪,却很少提起。几经沟通,卢天寿终于答应跟我们一起“翻阅”卢氏家族的教育诗篇。
两岸同根“留种园”
故事可以追溯到160多年前高祖卢立轩在台湾创立家塾——“留种园”。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对卢氏家族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不堪忍受异族侵凌与压迫而又无力扭转乾坤的一些知识分子,率先携眷离台,另谋出路,卢天寿的高祖卢立轩就是其一。选择以大陆为归宿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一个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与习俗的家族来说,世上有哪一片土地会比中国大陆更适合其生存与发展,更有吸引力?
返归大陆后的卢家没有回到祖籍永定,而是选择了经济文化较发达的港湾城市厦门定居下来。作为谋生手段,立轩老人重操旧业,把在台湾设立的私塾“留种园”搬到了厦门,地点就选在大同路朝天宫附近。每天上午,“留种园”里书声琅琅。
立轩老人去世后,卢天寿的祖父卢东启继承父业,每天在“留种园”的厅堂为弟子们上课。这位塾师面容清瘦,衣着朴素,表面上看不出什么特别之处,但在厦门一带,颇负盛名的卢东启十分受人尊重,许多官宦之家和名门望族都喜欢把子女或亲属送到他的门下。与父辈一样,对卢天寿的父亲卢雨亭、叔叔卢嘉锡的教育均从“留种园”开始。
世代相传园丁梦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虽然历经了难以想象的颠沛流离之苦,卢氏家族却依然对教育事业矢志不渝。从20世祖到25世约一百六十年间,卢氏家族中延续六代从教,28人曾为他人“传道授业”,其中20人更是为教育教学奉献终身。《四书五经》是“留种园”的必备课程,几代人,“留种园”一直秉承严谨的执教理念,并把读书与做人的关系看得很重,而这对卢家子孙的性格和人生观的形成也很有影响。
“长兄为父”的观念在家族中世代传承,祖父卢东启年长弟弟九岁,扶持两位弟弟读书成才;父亲卢雨亭年长弟弟13岁,协助父亲教育弟弟卢嘉锡读书成长……到了卢天寿,他则把“长兄为父”的观念转化为日常工作中,他多次放弃升学、升迁的机会,主动提携后辈、培养青年教师。手把手地教授他们电教技能,辅导多媒体课件制作,指导扶持青年教师成为专业技术骨干,使多位老师成为优秀的拔尖人才。
在卢天寿的记忆中,胞叔卢嘉锡对他的影响也非常大。上山下乡的时候,卢嘉锡不但为他寄去了一系列丛书供其学习,每一两个月还会给他写信,提点他一定要坚持积极进取、保证技术过硬的学习态度,所以即使是在偏远的山区,卢天寿依然身体力行地进行科学实践。1974年,卢天寿被分配到厦门七中(厦门工商旅游学校的前身)工作从事电化教育教学工作,在35年的从教中,卢天寿不但成为了学科教研的带头人,更是大家口口相传的“好老师”。1979年,卢天寿的自制教具“自由落体频闪摄影”实验获得了教育部优秀奖,填补了厦门市中学物理教研的空白。并且发挥了专业优势,尽力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信守了父亲终身从教,为人师表的传训。哪怕在工作中连续有几次下海的好机会,都被卢天寿回绝了。在他的心里,“教师”不仅仅是终身事业,更是终身乐趣。
不为名、不求利,在卢氏的家谱里,教育事业俨然成了最至高无上的事业,卢家人学习着、奉献着,桃李满天下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尊重和赞誉。
文/婷婷 图片提供/卢天寿
注:以上文章部分内容参考《卢嘉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