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系列讲座(四)大唐盛世 悲者欢歌
作者: 点击:2435
“文化中国”系列讲座(四)
大唐盛世 悲者欢歌
——郑礼平老师解说唐诗之美
唐诗的魅力无与伦比,其影响之深远一直及于今天,在下,唐诗仍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最好的文学读物。5月13日下午,郑礼平老师在集辉堂为文学爱好者举行了一场精彩的“唐诗之美”讲座,反响热烈。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唐诗究竟有怎样的魅力,使之成为中国之瑰宝,代代承传,千年传诵?在郑礼平老师深入浅出的解构中,同学们仿佛梦回唐朝,感受到那个盛世王朝的空前繁华,领略到唐诗永不凋零的美。
唐诗的美,美在诗歌里的藏着一个辉煌的盛唐,美在诗歌里的恢宏气象,美在唐诗诗中的四溢才情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美在诗歌里暖暖的乡情、友情、亲情。同学们在倾听中发现,唐诗的世界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迈得很。唐朝诗人动不动就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动不动就说“万里长征人未还”,诗人动不动就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动不动就说“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唐朝诗人要是失恋了,痛苦了,说的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就会哂然一笑,心情好起来了。要是暂时经过苦难,重新克服了困境,就会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会对前途重新有希望。诗人要是曾经被打败,曾经受大挫折,后来又东山再起,拨云见雾,就会说:“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重来!”心里充满自豪的感情。
唐诗是花间月下的漫步;也是边塞缰场上的驰骋;是山水之间的吟咏,也是庙堂之上的议论;是美酒歌女的浅斟低唱,也是惨淡人生的慷慨悲歌。的确,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它以举世仰慕的风流华章,以最惊人的来势奏响了最雄浑绮丽的乐曲,从此世世代代地影响着神州大地,从远古,到当代,再到永远。
最后,郑礼平老师总结到,”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希望同学们像西方人对待《圣经》那样,对待《唐诗三百首》,常读常悟,因为唐诗是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振作生命的活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