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专稿:寻找罗玉燕——米湾小学行
作者: 点击:2887
支教专稿
寻找罗玉燕
——米湾小学行
罗玉燕是上次家访时发现的一个因贫困辍学在家的小女孩儿。一个同学在看了我写的家访日志之后被那个漂亮但是可怜的小女孩儿迷住了,想要资助她,于是我和队长又去了罗玉燕所在的米湾小学看望她,顺便
我们租的车停在米湾小学门口,只见校门紧闭,校园里几棵柳树的叶子都掉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柳枝在风中摇摆,而围墙外仍然是这里标志性的光秃秃的山坡。除了那面还算鲜艳的红旗,其他一切东西的颜色都那么单调。到处一片安静,仿佛这里根本就没人一样。我们透过铁栅栏仔细的看着教室的玻璃窗,发现里面的孩子们正在上课。 司机师傅看我们进不去,走到校门口直接扯开嗓门大喊:“开门啦!开门啦!”洪亮的叫声在这寂静的乡村里显得十分突兀,我们都吓了一跳,担心会吵到学生们上课。可是一个老师从教室里走出来,脸上全无半点恼怒的表情,反而很热情的让我们进去。这个老师可能有四十几岁,脸上满是皱纹,身上的衣服有些皱皱巴巴的,还可以看到一些不明所以的斑斑点点,裤子上满是灰土,整个人显得十分沧桑。我们
下课了,老师出来了,学生们也一下子涌了出来,好奇的站在墙边看着我们。我们想给这些小朋友拍拍照片,他们都羞涩拘谨的站着,面对着我们的镜头没有一点多余的动作。我们到教室里打量了一下,发现罗玉燕和另外一个女孩子坐在一条短短的板凳上,询问了才知道是因为她才来上学两天,学校还没有凳子给她坐。我们怕打扰了他们正常的上课时间,所以和这个小女孩儿以及她的老师简单交谈之后就准备离开了。五位老师一直把我们送到校门口目送我们坐上车离开,而这个学校一共只有七位老师,其中一位是校长。
我们在学校里一共看了三个班级,罗玉燕所在的六年级学生是最多的,有22个,二年级有六个学生,而四年级仅有3个孩子。他们的老师是一名头发花白的老人家,一位老师调侃说,如果他带上副眼镜就太像古代的私塾先生了。3个孩子和老师就围坐在取暖的火炉旁,冬日的阳光照进这个空荡荡的教室,显得有些冷清。据说,这里的每个老师负责一个班,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课都是这一个老师,从早上七点半到下午四点半都是这一个老师。这是我曾经在书上读过的故事,没想到我亲眼看到了。
罗玉燕跟我说,她早上五点半就出门了,她要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走过那段崎岖的山路到路口去等班车,有时候等十几分钟,有时候等半个小时,她要7点半到学校读书。其实我是怀疑的,因为我曾坐车走过那段山路,半个多小时能走完那么长的一段路吗?而老师说,这些孩子如果晚点到他们就晚点开始上课,从那么远的地方来,车的时间是没法控制的。罗玉燕说,因为有十几个孩子要坐那个车,所以一个月坐车是收50块钱。老师说,一到五年级的学生都是附近村子里的孩子,所以每个班的人比较少;六年级的学生是从各个地方来的,所以人才多一点。这个情况我是知道的。这里农村的小学很多都只有一到五年级,六年级是部分学校才有的,所以这里的孩子小学基本都是读两个学校。罗玉燕说,她晚上到家差不多都7点多钟了。我摸了摸她那黑乎乎的好像是结了痂的小手,问她冷吗,有手套吗?她说:“不冷的。”女孩儿已经十四岁了,讲话仍然是十分羞涩样子,声音小小的。但是,我知道这里的温差有多大,这里的早晚有多冷。我有点心疼这个女孩子。
在回程的车上,我突然想起来,这个学校有食堂吗?他们的午饭怎么解决呢?想到刚才一个二年级的小女孩儿拿着一个干的馍馍在啃,我向司机师傅提出了这个问题。师傅说,午饭吃两个馒头就好了嘛。“那水呢?”“喝点冷水嘛!”师傅说得很稀松平常的样子,可是听到我们的心里却是有些不可思议的。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为了读书从早上5点多出门,晚上7点多才回家,中午只能吃两个冷冰冰的馒头?这里的冬天那么冷,那么干的馍能啃得下去吗?罗玉燕家的馍我是尝过的,当时我只掰了一个指甲盖那么大的一块,然后勉强咽了下去。师傅还对我们说,这里稍微有点能力的家庭都在城里租个房子打工,让孩子在城里上学,所以农村小学的里的人都特别少。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也能理解家长们的心情。哪个家长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学得更好在求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呢?
那几位老师送我们出来时,一位貌似校长的老师对我们说,谢谢你们对我们山区孩子的关心啊!我们心里都有些惭愧的,我们没有想到这山里的小学是这样的清贫,我们是空着手去的。我们说我们也帮不上什么忙,只是刚好有缘认识了这个叫罗玉燕的女孩子,刚好有好心的人想要帮助她。那位老师说:“有这样的关心也是对孩子们的鼓励啊!”我们决定回去把这些孩子的照片洗出来送给他们,再买些本子和笔送过来。这只是杯水车薪,只是聊表心意,借用老大的一句话,我们不是佛。就算我有悲天悯人解救天下苍生的心,可是面对强大的现实,我们只能尽力而已。
支教的生活和以前的日子相比是艰苦的。可是,看到这样的一所小学,这样的一群孩子之后,当我开着热水器放掉前面的冷水等着热水流出来时,突然有一种罪恶感——我在浪费水!那个司机师傅说,这里的农村是靠天吃饭的,每家都要修好几个水窖等着下雨时蓄水。修一个水窖要2000块,还不算上人工费。在这里,洗澡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因为当我们问到师傅洗澡的问题时,他支支吾吾的说了句洗啥澡啊之类的话。我们没仔细问清楚,可是我们却明白了。
我理解每个地方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是,在看过这样一所小学之后,心里仍然有些情绪难以安抚。希望每一个罗玉燕都能遇到一个好心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