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班学员聆听“爱岗敬业”师德专题讲座
作者: 点击:2883
第二期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班学员聆听“爱岗敬业”师德专题讲座
9月17日上午,我校第二期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班学员聆听了厦门一中教科室主任胡桂生老师“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师德专题讲座。胡桂生老师从教师为什么要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是什么、如何做到爱岗敬业三个层面,为我们剖析了爱岗敬业这一教师职业道德,让学员受益匪浅。
在讲座中,胡桂生老师讲到,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德是极为重要的,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师德,要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只有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才能对未来负责。胡桂生老师还播放2009中国感动人物李桂林、陆建芬夫妇的视频,一幕幕场景记录了他俩19年如一日,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在悬崖峭壁上的彝寨小学,默默无闻地播撒着知识的种子,让这个远近闻名的“文盲村”变成了“文化村”。他俩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随后,胡老师强调,教师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就是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要认真、负责,要像李桂林、陆建芬夫妇一样,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胡桂生老师还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等方面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指出用心、用情、用力,多读书从而提高自己,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
李桂林 陆建芬——烛照深山
2009中国感动人物
李桂林、陆建芬 (悬崖小学的支教夫妻)
男,42岁,彝族村寨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教师。
女,41岁,彝族村寨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代课教师。
颁奖词: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8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
在四川省凉山州甘洛县乌史大桥乡,有一所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彝寨小学。学校四周是万丈深渊,下面是奔腾的大渡河,学生上下学要爬5道极其艰险的天梯才能进入。李桂林、陆建芬夫妻,已经在这里坚守了19年。他们每天冒着生命危险,默默无闻地播撒着知识的种子,让这个远近闻名的“文盲村”变成了“文化村”。 昔日的荒凉到今天的精神巨变,与这两位老师付出的心血是分不开的。他们为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
猴子才能爬上的悬崖
二坪村小学,被当地人称为“悬崖小学”。学校建在海拔2800多米的山顶平地上,几个彝族村寨散落在附近的山腰上。这座有两栋房子和一小块水泥操场的学校,是周围孩子接受教育的唯一场所。学校有80个彝族学生,其中17人住在悬崖下,要爬天梯上学,他们全都靠李桂林夫妇接送。
通往“悬崖小学”的天梯,总共40多米,当地人号称只有猴子才能上去。山上12岁以下的孩子,若没有大人的陪同,决不允许下山。
11岁的彝族小姑娘阿呷卡拉整理好了书包,她背对着悬崖,一手抓着藤条,一手由老师李桂林牵着,右脚探好梯子的位置,再把左脚也缓缓伸下去。她身后还有16个同伴,大家像猿猴一样依次攀援而下。脚下,是汹涌咆哮的大渡河,四周,是层峦叠嶂的大峡谷。天梯下,李老师的妻子陆建芬在接她。“手抓紧,脚踩实了!”两位老师全神贯注地盯着学生的每一个动作,用彝语不断提醒。
周一和周五,是李桂林夫妇最忙的日子,他们要接送学生们过5道天梯,小一点的孩子不敢自己走,李老师背着他们上上下下。背一个孩子下去,就得重复上下两次,按这样计算,背五六个孩子,李老师每次都要攀爬将近400米,相当于百层楼的高度。陡峭绝壁,踩空一步就有生命危险。在这样极度危险、恶劣的环境下,二坪村小学从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
至今,二坪村小学已有7届毕业生,学生达189人。村里的年轻人告别了文盲的历史,开始走出大山。
夫妻俩一起上“天梯”
1990年,乡干部把会彝汉双语的李桂林请到二坪村小学支教。李桂林原本在山下的乡镇教书,生活条件与二坪村简直是天壤之别。“我刚来时,天梯是用藤条绑的,现在安全多了,换上了铁丝。”回忆起第一次来二坪村的情景,李桂林说他仍然一身冷汗。
李桂林记得,第一次走进这个悬崖上的村寨,天已经黑了,村民们打着火把来山腰接他,吃晚饭的时候,纯朴的山民宰杀了家里仅有的老母鸡,像过年一样招待他。乡干部告诉他,学校因缺教师已经断断续续停学10年,村子是远近闻名的文盲村,很多村民甚至连钱币都不认识。村寨的贫穷落后,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的眼神,让李桂林感到心酸。
从二坪村回来后,李桂林的心中一直不能平静。眼看就要到9月份开学的日子了,他做出了重要的决定——上悬崖当老师!父亲知道后大发雷霆,去那么艰险、野蛮的地方,你不要命了?我们都老了,难道二坪的孩子比你父母还重要吗?父亲的话深深击痛了李桂林,他不得已含着泪骗父亲说,那边条件还不错,只是去试一试。老父亲哪里想到,儿子这一试,就是19个春秋。
“我要用我的力量和热情去改变这个愚昧落后的村庄,实现人生的价值……”李桂林到了二坪村,跟村民们一起修好被泥石流冲垮的校舍,朗朗的读书声重新在悬崖边回荡。
由于停学时间太长,很多适龄儿童需要上学。一年后,新问题出现了,学生增加,急需再招一个老师。李桂林说:“要找到愿意来悬崖上教书的老师,简直比登天还难。很多人听到‘天梯’就吓退了,甚至讽刺‘你应该去请探险家……’”
开学临近,一筹莫展的李桂林把视线转向了同样懂彝汉双语的妻子陆建芬。这次老父亲真急了:“你甘愿去受苦我们管不住,竟然还把妻儿带上山,出了事怎么办?孩子生病怎么办?在那个猴多人少的地方,不把孩子也教成猴子了!”
深明大义的妻子,为支持丈夫完成夙愿,找到当过30多年人民教师的父亲,“先说服我的父亲,再说服公公”。就这样,夫妇俩离开了年迈的家人,一起登上了悬崖。
李桂林心里很清楚,这里太需要他,孩子们受教育的机会贵如金。山上没有医院,他学会了看病,从老家买来常用药品放在学校备用,他还学会了给学生剪发。山上冷,冬天没有蔬菜,就连续吃两三个月的酸菜洋芋汤。
危险已经习以为常
19个年头里,李桂林对天梯由恐惧、胆怯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然而,惊险仍然无处不在。一次,李桂林爬天梯时,藤条突然断了,身子滑向悬崖,幸好几米处有灌木支撑着他,才捡了条性命。看着满脸是血,伤痕累累的丈夫,妻子和他抱头痛哭。
1996年夏的一天,山洪暴发,李桂林正在接学生。当他抱着一个小学生过山沟时,一股急流冲来,他们被滑进了沟中。情急下,李桂林用尽全力把学生抛向岸边,自己却被急流冲走了。可能是李桂林的行为感动了上苍,他的身体被挂在了树桩上,得以脱险。
还有一次,他去山下的学校开会,散会回山时天色已晚。为了赶在第二天上课,他摸黑爬上了天梯。当他刚爬第一段木梯时,腿突然抽筋摔倒在地。天色已黑,上下山都很危险,他就这样独自在岩脚下生火取暖过夜。那一夜,寒冷、黑暗和野兽的嚎叫,都没有让他感到害怕,他只是惦记着学校。第二天,孩子和妻子看到的是兴冲冲归来的李桂林,他没有告诉身边人自己的遭遇。
这样的事情,李桂林讲也讲不完。
心甘情愿选择清贫
陆建芬的堂哥是县里有名的矿老板,看到堂妹过得那么苦,那么穷,1993年,他就多次叫李桂林去矿上当会计,每月收入1200元。当时李桂林教书的月收入只有100元。但他没有动摇。
1996年至1997年,李桂林被上级安排到会理师范学校学习,当时妻子带着两个孩子,最小的儿子才1岁半。教学忙不过来,他再三请求有文化的舅舅帮忙上山来学校代课。勉强教满一年后,舅舅告诉他们:“在矿山当民工也比在你这里强百倍,我宁可讨饭也不愿呆在这里了……”
那一年,妻子陆建芬最辛苦。一次,她病得厉害,两个孩子哭着叫饿,她只好让7岁的哥哥背着弟弟到村民家找吃的。病情越来越重,她请村民背了50斤玉米,通过危险的山道送到镇上卖了8元钱,去买药。苦和泪陆建芬都忍过来了,她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着丈夫。
2001年,诱惑再一次摆在夫妇两人面前。陆建芬的弟弟在西班牙做生意并成了家,他提出请陆建芬给自己看孩子,月薪600欧元,相当于人民币6000多元,而这时,陆建芬的收入是每月230元。
陆建芬说,她开始动过心,但看到孩子们的眼神马上打消了念头。“我去挣钱,山上的孩子们怎么办?”她含泪婉言谢绝了小弟。“其实我们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工资,就连在城里吃顿饭都不够。但我还是不忍心丢下这些孩子,这里的乡亲和孩子给我们的这份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
“悬崖小学”至今没有通电,李桂林和村民集资买了水力发电机,可由于电压不稳,经常停电,他们现在还只能在煤油灯下批改作业。村里祖祖辈辈都靠背水喝,直到2008年李桂林用内弟从国外寄来的钱,才给村里修了自来水。
现在,42岁的李桂林每月工资800多元,妻子还是一名代课老师,每月仅有230元。他们的两个孩子分别在念高中和初中,家里欠着近万元的债。但是李桂林最为担心的,是将来老了没有接班人,他很想从自己的学生中挑出一位。
“我想当老师,跟李老师一样教书。”下山的路上,学生阿呷卡拉认真地说,“长大了,我要给学校装个电梯,不用爬天梯就能上学。就是不知道城里的电梯什么样?……” 蒋 伟
语录
我们是平平凡凡的山村教师,这个感动中国奖属于天梯上悬崖小学的孩子们,属于大凉山的贫困山区
“对于大凉山贫困山区来说,我们太平凡了,我们是农民的儿女。贫困山区要改变落后的面貌,改变下一代人不像他们父辈一样没有文化、甚至不认识钱的历史现状,必须靠教育。如果没有接班人,只要我能爬得动,就要上山教孩子们。”
评价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阿来:乡村教育是重要的,但常常被忽略;乡村教师是伟大的,却不应该被遗忘。
阎肃写下这样深情的评价:星星和月亮在一起,桂林和建芬在一起,太阳和温暖在一起,桂林和建芬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