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薪火相传启新程 青蓝共筑强师魂——我校2024-2025学年青蓝工程创新实施"三导师制"

作者: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文:蒋晓燕 图:林鸿钰 审核:张文胜   点击:3549   日期: 2025/3/7 9:42:43

3月5日下午,我校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仪式在阶梯会议室正式启动。党委书记杨经葵,党委副书记、校长蔡世水,党委委员、副校长章正荣、马荣村,副校长陈熙熙及全体教工共同出席活动,章正荣副校长主持会议。

礼承师道:赓续教育初心使命

活动通过聘书授责、献花谢师、合影铭志三大环节传递教育使命。四对师徒完成精准匹配:蒋晓燕博士由教学导师李川川与科研导师杨经葵联合指导,凸显分层分类培养特色;周舒清、邹可柔、张迎婷三位青年教师的教学导师分别由杜勤英、郑波、颜月清担任。杨经葵书记为教学导师颁发聘书,蔡世水校长为科研导师颁发聘书,明确“传帮带”职责与目标。随后,新教师向导师敬献鲜花表达敬意,师徒携手赓续教育情怀。仪式尾声,全体师徒合影铭志,定格薪火相传的庄严时刻。

 DSC00443_副本_副本.jpg 

创新机制:“三导师”精准护航博士教师成长

在传承中寻求突破,本次“青蓝工程”创新推出“三导师制”,在传承教学、德育“双导师”制基础上,专门针对博士新教师增设科研导师,形成“基础教学能力+德育实践素养+科研创新能力”的立体培养架构,标志着学校青年教师培养迈入精准化、专业化新阶段。

 DSC00447_副本_副本.jpg

该制度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传承教育使命”的指示精神,通过分层分类培养模式,助力博士教师实现“教学与科研双轮驱动”。教学导师聚焦课堂基本功锤炼,科研导师围绕课题申报、论文发表等开展定向辅导,德育导师则通过班主任实务指导提升育人能力,形成多维度协同培养格局,使博士教师既能站稳讲台,又能深耕科研,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厚植根基:打造职教强校师资引擎

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品牌项目,“青蓝工程”已形成常态化、体系化培养机制。此次“三导师”制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对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的关键举措。未来,学校将持续持续完善培养体系,为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职教强校提供坚实保障。